地震等级1-12的清晰介绍

开心常识网 1716 2022-12-24 01:00:40

亲们好,地震等级1-12的清晰介绍被热搜了一圈儿,现在让小火腿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 地震等级1-12清晰介绍

2、 抗震等级1-12

3、 地震分为12个等级,对应的程度如下:

4、 1度:无感——只有仪器能记录;

5、 2:轻微感觉——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的状态下感觉;

6、 3:感觉少——房间里几个人静止时有感觉,店铺轻微摇摆;

7、 4:多少感觉——室内大部分人,室外少数人感觉,挂物摇摆,不稳器皿格格作响。

8、 5:醒来——外面大部分人感觉牲畜躁动不安,门窗格格作响,墙面出现裂缝;

9、 6度:恐慌——人不稳,牲畜出逃,器皿翻倒,简易工棚受损,陡坡滑落;

10、 7级: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表面出现裂缝及喷沙、水浸;

11、 8级:建筑破坏——多处房屋受损,少数受损路基坍塌,地下管线断裂;

12、 9:建筑物一般损坏——大部分房屋损坏,少数倾倒,拱门,烟囱等。塌陷,铁轨弯曲;

13、 10度:建筑物普遍被毁——房屋倾覆,道路被毁,大量岩石崩塌,水面波浪冲向岸边;

14、 1级:破坏——大量房屋倒塌,路基、路堤大面积坍塌,地表变化较大;

15、 12度:山川易见——所有建筑普遍被毁,地形变化剧烈,动植物被毁。

16、 地震震级

17、 地震震级

18、 地震分为九级。一般5级以下的地震没有感觉,5级以上的有感觉。5级以上地震会造成破坏。简称量级。

19、 一般来说,震级小于1的地震称为超微地震。

20、 M1,小于3称为弱震或微震。

21、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一般人很难察觉。

22、 M3,小于5称为有感地震。

23、 这种地震人们可以感觉到,但通常不会造成破坏。

24、 M5且小于6的称为中强地震(如9.7级宜良地震)。

25、 是可以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程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因素有关。

26、 M6小于7称为强震(如8.3鲁甸地震、2.6高雄地震)。

27、 M7小于8的地震称为大地震(如8九寨沟地震、4.14玉树地震、20雅安地震、18堪察加半岛地震)。

28、 8级及以上称为巨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

29、 发生的时间、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30、 地震强度

31、 同样规模的地震不一定造成同样的破坏;同一场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了不同的损害。为了衡量地震破坏的程度,科学家们“造”出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强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和地震区的土壤条件有关。

32、 一般来说,地震发生后,震中地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被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到外围,地震烈度逐渐降低。

33、 所以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地区造成的破坏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几个烈度不同的区域。这和这个炸弹爆炸后,远近的破坏程度不同是一个道理。炸弹的爆炸量就像量级;炸弹对不同地方的伤害程度就像强度一样。

34、 地震

35、 地震的原因

36、 地球上盘和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导致板块边缘和内部错位破裂,这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37、 地震开始的地方叫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叫震中。破坏性地震最强烈的地面震动称为极震区,往往是震中所在的区域。地震经常造成严重的伤亡

38、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断地分化,所以环绕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化和运动,这有助于全球地壳构造运动。科学家们对地壳结构和海陆变迁经历了长期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思想和理论。

39、 板块构造学,又称新全球构造学,是一种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已被许多地球科学家所接受。

40、 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得的震中称为微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是极地地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区域)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

41、 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和微观震中往往不重合。在没有仪器记录的1900年以前,地震的震中都是根据破坏范围确定的宏观震中。

本文,地震等级1-12的清晰介绍到此就分享完毕,常识百科编辑小火腿希望亲们喜欢。

上一篇:上海所有大学开学时间 上海所有大学
下一篇:4月份是什么星座农历 4月份是什么星座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