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梁晓声的生平简介(梁晓声作者资料简介)

开心常识网 1860 2023-06-11 01:55:58

关于【梁晓声作者简介】,作家梁晓声生于哪一年,今天常识编辑棒棒子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梁晓声作者简介:梁晓声:父母是最朴素的人文2、梁晓声作者简介,作家梁晓声生于哪一年1、梁晓声作者简介:梁晓声:父母是最朴素的人文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市,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中国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作品《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雪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文丨梁晓声

我的意识中,母亲像一棵树,父亲像一座山。他们教育我很多朴素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令我终生受益。

我觉得,对于每一个人,父母早期的家教都具有初级的朴素的人文元素。

我作品中的平民化倾向,同父母从小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密不可分。

我出生在哈尔滨市一个建筑工人家庭,兄妹五人,为了抚养我们五个孩子,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到外地工作,每月把钱寄回家。他是国家第一代建筑工人。

母亲在家里要照顾我们五个孩子的生活,非常辛劳。母亲给我的印象像一棵树,我当时上学时看到的那种树——秋天不落叶,要等到来年春天,新叶长出来后枯叶才落去。

梁晓声作者简介,作家梁晓声生于哪一年(梁晓声:父母是最朴素的人文)

当时父亲的工资很低,每次寄回来的钱都无法维持家中的生活开支,看着我们五个正处在成长时期的孩子,食不饱腹,鞋难护足,母亲就向邻居借钱。

她有一种特别的本领,那就是能隔几条街借到熟人的钱。我想,这是她好人缘所起的作用。尽管这样,我们因为贫困还是生活得很艰难,五个孩子还是经常会挨饿。

一次,我小学放学回家走在路上,肚子饿得咕咕叫,正无精打采往家赶时,看到一个老大爷赶着马车从我面前走过。一股香喷喷的豆饼味迎面扑来,我立即向老大爷的马车看过去,发现马车上有一块豆饼。

我本来就饿,再加上豆饼香味的刺激,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拿着豆饼填饱肚子。我趁着老大爷不注意,抱起他身旁唯一的一块豆饼,拔腿就跑。

老大爷拿着马鞭一直在后面追我,我跑进家里,他不知道我一下子跑入了哪间房子。我心惊胆颤地躲在家里,可没想到他还是找到了我家。

“你看到一个偷我豆饼的小孩吗?”老大爷问我母亲。

母亲对发生的事全然不知。老大爷就把事情的经过给母亲详细说了一遍,然后蹲在地上沮丧地说:“我是农村的庄稼人,专门替别人给城里的人家送菜,每次送完菜,没有工钱,就得到四分之一块豆饼,可没想到半路上豆饼被一个学生娃给抢了,可怜我家里还有妻子和孩子,就靠这点豆饼充饥……”

母亲听完后,立即命令我把豆饼还给了老大爷。他大约走了十几米远后,母亲突然喊住了他。母亲将家中仅剩的几个土豆和窝头送给了他,老大爷看到玉米面做的窝头时,就像一个从未见过粮食的人一样,眼睛放亮,一边不停地说着感激的话一边流着眼泪。

母亲回到家时,我以为她会打骂我,可她没有,她要等到所有的孩子都回来。

晚饭后,她要我将自己的行为说了一遍,然后她才严厉地教训我:“如果你不能从小就明白一个人绝不可以做哪些事,我又怎么能指望你以后是一个社会上的好人?如果你以后在社会上都不能是一个好人,当母亲的对你又能获得什么安慰?”这些道理不在书本里,不在课堂上,可这些道理使我一生受益。

梁晓声作者简介,作家梁晓声生于哪一年(梁晓声:父母是最朴素的人文)

当时我家虽然非常穷,但母亲还是非常支持我读书,穷日子里的读书时光对我来说是最快乐的。

当时家中买菜等事都由我去做,只要剩两三分钱,母亲就让我自己留着。现在两三分掉到地上是没人捡的,那时五分钱可以去商店买一大碟咸菜丝,一家人可以吃上两顿,两分钱可以买一斤青菜,有时五分钱母亲也让我自己拿着。

我拿着这些钱去看小人书,《红旗谱》在同学那里借来读过后,才知道还有下集,上下两部加起来一块八毛多一点,我还清楚地记得书的封面是浅绿色的,画有红缨枪,颜色很鲜红,我很喜欢,非常想看这本书的下集。当时正读中学,我下了很大的决心才鼓起勇气去找母亲要钱。

那天下午两点多,我来到母亲做工的小厂。进去一看,原来母亲是在一个由仓库改成的厂房里做工。

厂房不通风,也不见阳光,冬天冷夏天热,每个缝纫机的上方都吊着一个很低的灯泡。因为灯泡瓦数很高,所以才能看得见做活。

厂房很热,每个人都戴着厚厚的口罩,整个车间就像一个纱厂一样,空气中飞舞着红色的棉絮,所以母亲戴的口罩上都沾满了红色的棉絮,头发上、脸上、眼睫毛上都是,很难辨认哪位是我母亲。

我一直不知道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后来还是母亲的同事帮我找到了她。见到母亲,本来找她要钱的我,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母亲说:“什么事说吧,我还要干活。”

“我要钱。”

“你要钱做什么呀。”

“我要买书。”

“梁嫂你不能这样惯孩子,能给他读书就不错了,还买什么书呀。”母亲的工友纷纷劝道。

“他呀,也只有这样一个爱好,读书反正不是什么坏事。”母亲说完把钱掏给了我。

拿着母亲给的钱,我的心情很沉重,本来还沉浸在马上拥有新书的喜悦中,现在一点买书的念头都没有了。

当时我心里很内疚,因为母亲在那里工作了两年多,我一直不知道她在那里。我一次都没有去看望过她,我也没有钱孝敬她,我怀着这样的心情去用母亲给的钱给她买了罐头。

母亲看到我买的罐头反而生气了,然后又给了我钱去买书,那时我就拥有了完整的《红旗谱》和《播火记》,我非常喜欢这两本书。

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以致后来参加工作后我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了二三十元钱,给母亲买回所有款式的罐头和点心。母亲看着我买的礼物,泪流满面。她把这些罐头擦得很亮,整整齐齐地摆在桌子上。

梁晓声作者简介,作家梁晓声生于哪一年(梁晓声:父母是最朴素的人文)

母亲最令我感动的事是发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那件事。

当时因为我们家里小孩多,所以居委会给了我们家一点粮食补贴,其实也没有补贴多少,也就补了五至十斤粮食吧。

月底的最后一天,家里一点粮食都没有了,揭不开锅,母亲就拿着饭盆将几个空面粉袋子一边抖一边刮,终于刮出了一些残余的面粉。母亲把它做成了一点疙瘩汤,然后在小院子里摆上凳子。

正在我们吃饭的时候,来了一个讨饭的。这是一个留着长胡子的老人,衣服穿得很破,脸看上去也有几天没洗。他看着我们几个孩子喝疙瘩汤的时候,显得非常馋。母亲给他端来洗脸水后,又给他搬凳子,把她自己的那份疙瘩汤盛给了他,而自己饿着肚子。

然而这件事被邻居看到后,不知是谁在开居委会时把这个事讲出来了,说我们家粮食多得吃不完,还在家中招待要饭的人。

从这以后,我们家就再也没有粮食补贴了。可我母亲对这件事并没有后悔,她对我们说你们长大后也要这样。

所以我觉得有时母亲做的某些小事都具有对儿童和少年早期人文教育的色彩。我现在教育我的学生也经常这样讲,少写一点初恋、郁闷,少写一点流行与时尚,多想一下自己的父母,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了解,谈何了解天下。

老舍在写他的母亲时说,我母亲没有穿一件好衣服,没有吃一顿好饭,我拿什么来写母亲?我能感受到作家当时的心情。

萧乾在写他母亲时说,他当时终于参加工作并把第一个月的工资拿来给母亲买罐头,当他把罐头喂给病床上的母亲时,她已经停止了呼吸。

季羡林在回忆他母亲时写道:我后悔到北京到清华学习,如果不是这样,我母亲也不会那么辛苦培养我读书。我母亲生病时,都没有告诉我,等我回到家时,母亲已经去世,我当时就恨不得一头撞在母亲的棺木上,随她一起去……

这样的父母很多,如果我们的父母也长寿,到街心公园打打太极拳,提着鸟笼子散散步,过生日时给他送上一个大蛋糕,春节一家人到酒店吃一顿饭,甚至去旅游,我们心中也会释然。

如果我们少一点粗声粗气地对母亲说话,惹她生气,如果我们能多抽出一点时间来陪陪母亲,那就好了。

梁晓声作者简介,作家梁晓声生于哪一年(梁晓声:父母是最朴素的人文)

我想全世界的儿女都是孝的,只要我们仔细看一下“老”字和“孝”字,上面都是一样的,“老”字非常像一个老人半跪着,人到老年要生病,记性不好,像小孩,不再是那个威严的教育你的父母,他变成弱势了,在别人面前还有尊严,在你面前却要依靠……

最后我想说,爱是双向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孩子对父母的爱,这种爱是不完整的。父母养育孩子,子女尊敬父母,爱是人间共同的情怀和关爱。

2、梁晓声作者简介,作家梁晓声生于哪一年

鲁迅文学院湖北作家高级研修班日前在汉开班。9月24日上午,著名作家梁晓声来汉为研修班授课,与《青年文学》杂志社社长李师东对谈“《人世间》里的文学与人生”。

与新中国同龄的梁晓声出生在哈尔滨,青年时期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劳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文学编辑工作,2002年开始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他先后创作了《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年轮》《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等影响几代中国人的文学作品。今年初,由梁晓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人世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热播,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成为现象级的文化热点。

授课现场,梁晓声身着绿色外套,目光如炬,以一贯的严峻表情面对台下100多名湖北中青年作家。在语重心长的讲解中,他强调“为他人着想的善良”,透出悲天悯人的慈悲情怀。

自己的创作得益于多元阅读和与北影厂前辈的交流

梁晓声作者简介,作家梁晓声生于哪一年(梁晓声:父母是最朴素的人文)

梁晓声在授课现场。记者万建辉 摄

梁晓声说,文学与写作者的关系,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他觉得首先与自己的阅读史有关。最初接触文学的种类,包括品相是怎样的,这些对于自己以后的文学观念有影响。第二方面是文学的理念,第三方面是创作的心得。

即使你是写小说的,喜欢读散文,有时去写一下报告文学,甚至不排除喜欢听歌剧,喜欢欣赏话剧,这些都有可能形成文学的理念,或者至少对于现实的文学理念有影响。我们那个时期有一个好处,你想仅仅读哪一个作家的那一类作品都是不可能的,那个时候出版的作品不多,一个人如果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读的话,到初中毕业的时候是接近可以全部读过。那个时期的翻译作品都是名著,而且相当集中于18世纪、19世纪的时间段,这就造成了我们可以读国内国外、古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一些作品,它会形成一种比较多元的阅读阶段。

他的创作还得益于与北京电影厂的同事们的交流。包括演江姐的老演员,她的先生是电影厂最初的厂长,田壮壮就是他们的儿子。还有和葛优的爸爸妈妈,陈凯歌的父亲等人,都有交流。那时他很年轻,和这些电影界的前辈谈的就是电影,谈论电影和文学的差别,如电影比文学更强调塑造人物,文学即人学在电影人那里似乎提得更高,这可能对他以后的创作有影响。

另外,早期的电影是相当注意细节的,那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我们现在的许多电影却是在有限的时段,要不断地冲突,塞进去更多的情节,以满足人们的那种观看的现代性。这些都会形成我的创作风格。

要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关于文学和人的关系,梁晓声说他说过四句话,其中最后一句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他觉得至少和出版机构的交往过程中,他经常地提醒他们,现在销售好,也不要冲动,不要多印,克制一点,不要积压在那。

1949年以前的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关于他有意思的事很多,他讲课更多的是讲文学欣赏,主要是诗词,他的学生中有喜欢创作的,问他能不能讲点和创作有关的。几天之后再上课,他就在黑板上写了“观世音菩萨”,说全部的文学包括在这5个字里头。观就是观察;世就是要有入世与出世兼备的心情;音是修饰词;菩萨,就是关注众生,要有一颗温暖的心。

古今中外的作家,蒲松龄是这样,雨果、托尔斯泰应该是这样,屠格涅夫是这样的,狄更斯是这样的,包括哈代写《苔丝》是这样,司汤达写《红与黑》是这样。他们都有着一颗相对温暖的关注他们命运的情怀。

如果把文学仅仅理解为一种技术上的事情,而缺乏一种对于生活,对于他人命运的一种关照与温度的话,无论在技巧的这个圈层内部折腾多久,也未见得是可持续的。

为什么提出好人文学这个概念

梁晓声作者简介,作家梁晓声生于哪一年(梁晓声:父母是最朴素的人文)

作家学员请梁晓声为小说《人世间》签名。记者万建辉 摄

“人们为什么要读小说呢?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通过自身所接触现实中的有限的人,就认为已经把整个的生活了解了。”

在梁晓声看来,当你没有读更多他人的命运的时候,你的爱情受挫,职场失意,买了那么多次始终没有中过奖,你会认为你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当你读得越多的时候,这时候即便那么多人喜欢你的作品,你也不会觉得我好成功啊。因为要问对社会本身的贡献的话,有多少人是默默无闻的?医学工作者、科学工作者,甚至我们这个时代的快递小哥,他们可能对实际生活所做的那些事并不亚于你作家本身,他们对于社会是同等重要的。

“这就是我为什么提出好人文学这个概念。”

梁晓声讲了《聊斋志异》里王六郎的故事,一个渔夫在河边垂钓的时候,他会想到这河里有多少失足落水的人,他就先投几杯酒敬向河里,祈祷亡灵早日脱身。后来引来一个少年王六郎,跟他在河边一起喝酒。两个人熟了,渔夫知道王六郎非普通人,是水鬼。最后一次喝酒后,渔夫潜入河边草丛观察投生是怎么回事儿。结果第二天发现,有一位母亲抱着一个孩子,她向河里走去,三次都被大浪打了回来。他好奇怪,问六郎为什么?六郎说昨天是母子二人,他不能以自己一命,用对方两条命,来转世。

梁晓声说当时是少年的时候读到这篇作品,受到震撼。那种对于人性最高能达到一个什么境界的话,对于六郎而言,下次投生的机会,可能几年之后,可能十几年之后,几十年之后,可能千年之后,可能永无投生之日了,但一个少年能做出这样的选择,他看出了蒲松龄的作为一个人的境界。

“蒲松龄能写一篇小说感动我,我以后能同样写一篇小说感动别人吗?当这样的作品多起来,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不是也会有一种好的人生憧憬呢?”

梁晓声举了好几个例子。高尔基作品中的少年,掏出自己的心脏作为火把,照亮部落前行的道路,最后倒地变成遍地的小星星。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门槛》,写一名女青年,如果她推开那扇门,将失去亲人,失去爱,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她被一次次叩问,女青年仍回答要推开。

“她不是我们,也不是我们认识的人,不是我们熟悉的人,我们做不到,甚至我熟悉的人可能大多数也做不到。但这都不意味着生活中绝不可能有这样的人,他们明明存在着。”

梁晓声说,以此作为现实主义,他理解。现实主义不仅仅是写人在现实中是怎样。就你所看到的人在现实中都是这样的,现实中的人也不仅仅都是这样。现实中也还有那么多另一个人,《人世间》里的周秉坤就是这样的人。现实主义文学写人,实际上是两种:人在现实中是怎样的,和人在现实中为了责任和使命,应该怎样做,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如果文学写人只写在现实中是怎样,对每一个作家而言,都是有极限的。你没看到那些在现实中做到了怎样的人,你只看到了在现实中失败的人,你反复去写的话,等于只写了一半的现实。

新作《父父子子》,把几代人的故事压缩在30万字

学员提问环节,有学员表示《人世间》用了一个家庭的视角,展示了中国老百姓半个世纪的生活史,让每一个人物个性都很鲜明,有温暖,有光亮,有生活的磨难和对生活的憧憬,每个人都感动观众。学员问梁晓声的小说创作是如何选择视角的,如何才能把握好一个独特的视角?

梁晓声用常用的称呼“亲爱的同志”来称呼提问的学员。他说,每一部作品都是不一样的,比如他11月要推出的长篇小说《父父子子》,从1937年写起,一直写到上世纪80年代初,写了几代人。

一代一代地写下来,小说会很长,但会把它压缩在30万字,大家会很困惑这么长时段的故事,怎么可能压缩在30万字呢?那就是有视角的变化。如写父母亲的经历,以“我”的视角写父母的言和行,到了下一章写“我”,后面写儿子,儿子在成长,儿子的眼中看到了什么,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的选择自己想用的视角,节奏就会快一些。

《人世间》小说中有一个片段,金老太太坐轮椅到光字片,有一个情节,她是被阿姨推着去的,路很窄,路上遇到周秉坤,他们不认识,周秉坤贴着墙让路。金老太太让阿姨停下倒回去,跟周秉坤说谢谢。

“这就是我们讲的细节,它不是冲突,不是矛盾,它是生活。文学作品毕竟不是原本的生活,它当然要突出矛盾冲突,矛盾冲突有时候也会具有戏剧性,但是这些一定都要用生活的气息把它包装进去,使它发生在生活的细节之中,让读者感觉到是生活过来了,而不是赤裸裸的矛盾出现。我们现在的影视创作可能问题在于要强调这个冲突,许多影视剧缺少生活的质感,光秃秃的,为冲突而冲突。”

梁晓声说,他的创作,对自己的要求是,至少要让读者读到第50页的时候,忘记是在读一本小说,感觉进入了一片生活,而不是去表现写作者自己有多深刻。

(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编辑:汪宇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噼里啪啦一顿牛皮的内容分享完毕,记住关键词:梁晓声作者简介资料,梁晓声作者简介出生日期,梁晓声作者简介简单,梁晓声作者简介20字,梁晓声作者简介20。

上一篇:鸡是恐龙的后代恐龙灭绝了吗(鸡是不是恐龙的后代)
下一篇:thinkpad14英寸笔记本电脑(thinkpad 14寸笔记本)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