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养殖技术和经济效益如何(泥鳅养殖模式)

开心常识网 1389 2023-06-12 03:19:45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淡水鱼,其养殖方法简单,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态养殖技术。

唐·

目前,稻田养殖泥鳅技术已在水稻种植区广泛应用。泥鳅作为一种杂食性淡水鱼,是一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态养殖技术,养殖方法简单,农民容易掌握。

 泥鳅常见的几种养殖模式,小议养鳅“一条龙模式”的异见

一、稻田养殖泥鳅的优势

稻田养泥鳅,既不会破坏稻田,又能保护土壤。国家大力推广稻田养殖泥鳅技术,因为它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国家耕地保护的进程,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稻田种植泥鳅是一种双赢的养殖理念。在稻田间游泳有助于疏松稻田土壤,改善稻田空气流通,有助于水稻生长。泥鳅以一些威胁稻田的昆虫为食,有效减少了水稻害虫的困扰,减少了农民对农药的使用,从而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泥鳅的排泄物也是水稻的有效肥料,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因此在稻田中养殖泥鳅可以促进水稻增产。同时,水稻可以为泥鳅提供阳光充足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栖息地。稻田养泥鳅成本更低,只需要提前准备少量的尼龙网和塑料薄膜。据合理估算,除去人工成本,每亩只需增加200元的投入成本。

稻田养泥鳅技术含量低,比水泥池或网箱养泥鳅需要更少的能量投入,养殖方式也更简单。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很广。虽然稻田养泥鳅的产量略低于水泥池或水泥笼,但稻田养泥鳅的整体经济效益高于水泥池或水泥笼。对农民来说,稻田养泥鳅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获得更多的整体利润。

二、日常管理工作及注意事项

1.稻田的选择和种植。水田应选择地势平坦、蓄水能力强、水资源丰富的田地,并竖立围栏,防止青蛙等生物进入破坏水稻;水稻品种的选择应向抗倒伏、耐肥、抗病的高产水稻倾斜;插秧时要讲究技术,保证插秧点浅、稳、直、匀,注意间距,保证水稻能均匀获得养分。

2.放养泥鳅的准备。泥鳅应放养健康、外观光亮的鱼苗。放养前15天左右,水田要灌水,水深60cm,持续3-4天,然后更换淡水。水稻返青的时候,是放养秧苗的最佳时机,所以要选择在晴天把秧苗放进水田里。

3.肥料管理。泥鳅是一种杂食性鱼类,通常以稻田中的杂草幼叶、硅藻、昆虫和浮游生物为食。稻田养殖泥鳅过程中,要保证泥鳅有充足的食物,及时施肥,施肥过程中注意少量均匀施肥,防止肥料过多对水质造成不利影响,平均每10~15天施肥一次。同时要根据稻田实际情况控制施肥时间和肥料用量,根据水的颜色确定尿素和碳酸氢铵的用量,保证整个水体呈黄绿色。

4.喂养泥鳅。稻田泥鳅密度高,浮游生物无法满足泥鳅的摄食需求,养殖者需要定期投喂豆饼、蚯蚓等人工饲料,才能满足泥鳅的正常生长需求。泥鳅是一种贪吃的动物。投喂过量会导致摄食过量,进而导致消化不良,甚至影响正常呼吸,最终导致泥鳅死亡。所以饲养者要注意饲养量,灵活控制饲养情况。通常情况下,泥鳅在投喂完食物后的1~2小时内能完全完成投喂为宜。

5.水位控制。稻田养殖泥鳅,水位的控制是重中之重。只有正确把握水位的高度,水稻才能生根发芽。平时要求控制实际水位在5cm以上,同时注意根据稻田实际情况补充淡水,平均每半个月补充一次淡水。随着温度的升高,水位要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适当控制加深,有利于水稻和泥鳅的生长。泥鳅出水吞咽时,饲养者更要注意,这是泥鳅因水质差,在水中呼吸困难的现象。此时饲养者要换水或补充新水,防止泥鳅因缺氧而大量死亡。

6.药物的使用。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残留少、毒性低的高效农药,严格控制用药量。值得注意的是,在施用农药之前,要注意提高稻田的水位。粉剂农药适合在有露水的早晨喷洒,水剂农药适合在晴天露水蒸发后喷洒。还要注意的是,泥鳅喂之前不要打农药,下雨天也不要喷农药。当泥鳅使用农药后出现异常时,要及时换水或补充新水,减少泥鳅受到伤害的可能性。

7.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泥鳅养殖的水稻通常较少受病害困扰,泥鳅在养殖过程中也较少受鱼病困扰,但养殖者应多加注意,做好预防工作。水产养殖者可以定期往鱼沟里投放生石灰,可以作为泥鳅的饲料,还可以起到消炎的作用。

8.池塘的日常检查。泥鳅具有挖洞的特性,在稻田养殖泥鳅的过程中要提高警惕,防止泥鳅逃跑。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安装设防逃生设施,每天至少巡视池塘两次。下雨天,特别要注意稻田里是否有漏洞。一旦发现崩溃点和漏洞,要及时修复,防止其他生物的入侵。

9.其他注意事项。稻田养殖泥鳅技术简单,但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值得养殖户警惕:一是加固保护田埂,防止渗漏,通过筑墙、抹灰等方式有效防止泥鳅钻窜,同时减少田埂渗漏的可能性;二是注意农药的选择,防止农药使用不当对泥鳅产生不良影响,防止泥鳅中毒的发生;第三,减少放养后鱼苗的应激反应,做好放流阶段鱼苗的疾病预防工作,提高鱼苗的存活数。

稻田养殖泥鳅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比单纯种植稻田或养殖泥鳅具有更高的养殖优势。随着稻田泥鳅养殖技术的不断推广,养殖户获得了更高的收益,但也需要牢记相应的养殖注意事项,防止操作不当造成经济损失。

专注水产适用技术,奉献实用养鱼资讯!

 泥鳅常见的几种养殖模式,小议养鳅“一条龙模式”的异见

自2009年以来,泥鳅养殖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兴起,发展迅速,尤其是在中国西南地区。

我接触的泥鳅养殖户中,有想改变成品养鱼泥鳅品种的,也有根本没养过鱼的。泥鳅的自然繁殖似乎无处不在,以为& # 34;基地& # 34;非常有名,容易得到,被认为简单的东西。于是我们走了从购买养殖泥鳅、繁殖产卵、溅水养殖到成年泥鳅养殖的“一条龙”路线。我以为成本低,工艺简单,效益好,就“完美”了。!

 泥鳅常见的几种养殖模式,小议养鳅“一条龙模式”的异见

其实我是被泥鳅的“假象”蒙蔽了双眼。目前鳗鱼、泥鳅、鲻鱼的难点在于“溅养”,通常在自然界看到,但实际上很少。比如你看到一群乌鱼仔在游动,一群的尾巴数量一般在一万条左右。实际上它只有几万甚至几十万条尾巴存活,可见水花存活率低。泥鳅也是如此。一般泥鳅溅到黄瓜籽大小(2厘米)的存活率在50%左右或以下,大多在20%左右,更不用说十户中有九户泥鳅溅的存活率是○。这样既耽误了季节,又消磨了养泥鳅的激情,浪费了资金。很多泥鳅养殖户自称是“想说”。

 泥鳅常见的几种养殖模式,小议养鳅“一条龙模式”的异见

泥鳅鱼苗培育成活率为什么这么低?这主要和它的开饵有关。泥鳅和乌鱼的开口饵料是轮虫,从内源营养阶段到外源营养阶段,必须只在开始时食用。因此,无论是水产养殖技术发达的地区,还是全国各地,一般都不会批量(一寸以下)大规模供应乌鱼,除了斑鳢,大多是1-2盎司的乌鱼。原因是轮虫这种开口饵料不容易及时繁殖。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泥鳅吃轮虫需要很长时间。从飞溅到2厘米大小,是主食,人工饲料(如蛋黄、奶粉等。)只起辅助作用,繁殖时间一般跨度10-15天。众所周知,轮虫通常只繁衍五天左右,然后就过渡到大型枝角类——水蚤的阶段。但在此期间,泥鳅幼鱼吃不下、咽不下水蚤,掌握和控制轮虫的肥料(追肥)培养也不容易,泥鳅幼鱼就是空谈“等死”。

 泥鳅常见的几种养殖模式,小议养鳅“一条龙模式”的异见

泥鳅,其实它的简单技术在于催产和泥鳅成鱼养殖。所以只泼几百元一万的泥鳅,寸规格的泥鳅苗几百元一万,相差好几倍。大家应该是这样想的:价格差距肯定是有原因的,就是泥鳅水花难养。也可以这么说,就算你泥鳅水花养殖,水花养殖的水平也很难成功。

我不是说不能养殖泥鳅水花,我的意思是泥鳅的养殖和繁育技术目前还不是很成熟。如果你从来没有参与过水产养殖,或者养不好常规鱼,不如先学会“爬”,再学会“走”。直接购买2 cm以上的泥鳅苗直接养殖,成本不高,容易养殖,见效快。通过实践掌握其基础技术后,以“一条龙”的方式培养才是上策。

 泥鳅常见的几种养殖模式,小议养鳅“一条龙模式”的异见

向商界学习!搞批发的侧重商品批发,搞零售的只搞零售。“批发零售”很少有成功的,为什么不专心做其中一个呢!没必要自己去找“露天大坝”的所有钱。人很轻松,也很挣钱。

 泥鳅常见的几种养殖模式,小议养鳅“一条龙模式”的异见

另外,从2008年开始,出现了一个不正常的现象:一些泥鳅养殖者对自己的泥鳅养殖技术还不是很成熟。趁着政府推动,他们办了培训班,学费还不错。他们收费一两千元,涉嫌“诈骗”。学生回家创业,养不出泥鳅,很头疼。更何况,1厘米泥鳅苗的售价是每尾5分钱,这也涉及到“投机”,不管泥鳅养殖户的利润从何而来。推广者不考虑泥鳅水花养殖的难度,而是想尽办法推广水花。最后一池空,让人唏嘘,小心:养泥鳅=养海狸鼠!

(刘文君,2009年7月28日,星期二)

2、泥鳅常见的几养殖模式,泥鳅是一种大约[泥鳅常见的几养殖模式]的杂食性淡水鱼。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常识。如果对你有帮助,别忘了关注这个网站。

内容导航:1。泥鳅常见的几物种培养模式:浅谈养泥鳅“一条龙模式”的不同看法2。泥鳅常见的几物种培养模式,泥鳅作为杂食性淡水鱼1。泥鳅常见的几物种培养模式:浅谈养泥鳅“一条龙模式”的不同看法2。记住关键词:泥鳅。

上一篇:梁敏是谁(梁敏义个人资料)
下一篇:高质量的婚恋小说(好看的婚恋高干文经典)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